一点一点构建我的模式
《人生模式》读书笔记
三年前的夏天,第一次读到阳老师的文章,那年我 24 岁。
那时候大学毕业两年,对于自我、人生和世界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。面对信息爆炸的世界,我不知道该如何自处?我总觉得框架是一种限制,人应该打破一切框架才能获得自由。然而,当我尝试跳出现实生活的各种框架时,却感到更加无所适从,好像自己孤身站在一片空荡荡的大地上。
后来我才意识到,人类需要框架、模型去解释和认识这个世界,更确切地说是去建构对自我和世界的意识。而合适的框架和模型,正是我们拥有的秘密武器。
1
「我该如何认识自己?我该如何认识世界?」一旦开始对自己发问,便一发不可收拾。
当我读到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》,才明白语言习惯竟如此重要。它不知不觉影响着我的思维习惯,如何对世界万物进行命名-分类-变形,改变着我的思维效率。我开始关注人们话语背后的隐含前提,我发现很多人对事物的理解只是简单地采用二分法,我知道了人类有一些难以改变的与生俱来的特质。「身体不是认知的外在而是认知本身。」语言和身体看起来是普通的日常,可是它们才是最底层的自我认识。
阳老师曾提到过「世界是物理世界、生物世界和心灵世界的交互。我们需要构建多重评价体系,防止单一身份。」承认世界是多维度的复杂,是认识它的起点,去了解一些复杂系统的知识,去学习如何面对不确定性,我开始认真地一点点认识这个世界。
2
推开新世界的大门,我迫不及待地想改变现状,然而我面临的关键不是如何解决问题,而是「我的问题到底是什么?」
阅读《改变: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》一书,我了解到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,第一序改变是发生在某一系统之内,而系统本身维持不变;第二序改变是发生时,改变了系统本身。这是对「改变和问题解决」一种新的认知,一种新的分类方法。作者依据群论和逻辑类型理论,提出了第二序改变的观点,强调重新框定问题。问题并非无法解决,也许只需要适当转变看问题的角度。
那时我最想要解决职业选择和发展的问题,综合评估现状和自身技能,我选择先换城市再换行业,所以必须提升当前职业技能,以便顺利跳槽至新一线城市,找到了切入点,那么后续行动自然成形。对待自己不能太温柔 ,人的潜力可以被激发,先踏出第一步,才有机会发现可能的自我。
3
我知道过去 24 年已无法重来,亦不必重来,但「假设一切重构,哪些模型和知识对我更重要?」
正如斯坦诺维奇所言:
知识精英独自享用了现代科学的成果。……留给普罗大众的都是出现在我们科学史之前的故事。……这是一种未来的科学唯物主义的场景。其中,社会经济层面的无产者被消灭殆尽,取代他们的将是知识层面的无产者。
在当今这个强科学主义时代,培养「科学思维」是一条必经之路。
阳老师在书中提到,认知系统、情绪系统与动机系统构成了我们人类理解自身的三大核心模式,我们需要学习三重心智模型、情绪建构论、自我决定论;行动模式、读写模式、人际模式是人类与世界交互的三大模式,我们需要了解执行意图、卡片写作、大五人格模型、信息信任模式。这些新的理论大部分是各学科中最新科研的成果。
《这才是心理学》是我了解实证科学的第一本书,科学是操作主义的,通过比较、操纵、控制变量得出合理结论,概率推理也是科学的重要部分。每一次科学革命带来的变化我们也许后知后觉,但我知道要善用巨人的肩膀,生活中遇到的多数问题都存在前人研究成果,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学科和方法论,要去找到它们,并加以利用。
4
人类大脑喜欢模式、喜欢惊奇、喜欢情绪,喜欢星辰大海。「我一生的故事,由我来书写。」
写作有模式,优秀作家通常拥有高阶社会意向性,他们擅长直击人心,引起共鸣。我感受到组块和时空变形的美,每一个术语卡、人名卡、金句卡,它们以不同的时空变换方式组合起来,带来一次次的惊喜。
爱与智慧、美与好奇,这些潜藏在人类自主心智中的基本文化模因,给生命增添了几分鲜活色彩。我慢慢写,写给自己看,如果你能懂,自然是一件乐事。
阳老师博览数万本书,经过 20 多年的实践和打磨,融合了个人探索、科学研究、大师精髓,加上严格的品味,撰写了《人生模式》一书,为我们指引了方向。当然,书中的人生模式,是阳老师的个人偏好。文章言论、概念观点都有其适用范围,只有明白它的前提和假设,才能正确地使用。
三年前,我不了解隐喻、大五人格模型、有限理性、自我决定论,遇到问题时我不知道如何解决、甚至无法清晰地界定自己的问题到底是什么?阳老师像是园丁,在我的大脑中,播下了一些适合 21 世纪的思想种子,它们正在慢慢生长。
未来,我看不见她的模样,我只是满怀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