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

像一棵树一样生长

《成长的心智》读书笔记

像一棵树一样生长

像一棵树一样生长,从一粒种子开始,生根发芽,经历风吹雨打、虫害病害、四季轮回,最终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。《成长的心智》书中谈及四个部分:工作之思、教育之思、心灵之思、创作之思,我尝试按照树形隐喻将它们重新排列。

树根:心灵之思

藏在地下的树根,代表着信念、心气,不轻易示人,却是成长的源头。

“你如何看待自我?你想要成为怎样的人?”这两个大问题,深植于你的内心,影响着你的成长。根系越发达、扎得越深,大树才会长得更加繁盛。同理,思考与回答这两大问题,有助于你创造独属于自己的人生。

“你如何看待自我?”背后有一个被称为「自我图式」的理论研究。自我图式的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哈泽尔·马库斯(Hazel Markus)于1977年提出。她认为,自我图式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的信念和态度的内化表现,并且这种图式会影响个体如何处理与自我相关的信息。

自我图式是基于个体的过往经验形成的,每个人的自我图式是独特的。而且它能随着新的经验和环境变化而调整。

自我图式不仅会影响你如何选择性地注意、记忆和解释信息。例如,你认为自己“聪明”,可能会更容易记住自己成功解决问题的经历,而忽略失败的经历。它还会影响你的行为和决策。例如,你认为自己“健康”,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
“你想要成为怎样的人?”是一种个人选择,是选择模仿他人的欲望、做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的事情,还是选择做自己喜欢的、认为有意义且能获得满足感的事情。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一样的成长路径,人生的可能性也会大为不同。

养料:教育之思

阳光、雨水、气候、土壤条件,决定了一棵树的成长速度与高度。

一个人成长的养分,很大部分来自于教育,包括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、社会教育。而现今的教育体系通过传递主流文化和价值观,帮助统治阶级维护其社会地位,这与真正的教育存在差距。

真正的教育,是教你掌握那些对生活有实际价值的知识。

真正的教育,会让你学会尊重差异、理解他人,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。

真正的教育,不仅在于教你如何谋生,更在于教你如何生活;不仅在于获得技能,更在于塑造品格。

通常来说,教育理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:专门教育与通识教育。

专门教育是社会分工的产物,服务于特定行业和领域的发展需求。它直接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,也是推动经济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。 通识教育则侧重于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,帮助社会形成多元、包容的文化氛围。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,适应复杂的社会变化和全球化的挑战。

如果说成为自己是打造一套独属于你的意义、知识与身份系统,那么通识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这套系统。

你需要学会辨别优质信息,与历史上的高人对话,建立一个不依赖他人的反馈系统。

你需要成为一名学徒,在导师的点拨下,脚踏实地练习,建立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系统。

树干:创作之思

树干,是最坚实的部分,是成长最好的证明。如果树干中空,那么它很可能会突然倒塌。

最能代表你的作品是什么?是否别人无法取代?是否能为你带来收入?是否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?

作品不仅是你与外部世界交互的工具,更是你内在价值的外化表达。它承载了你的思想、能力、经验以及独特的视角,是你在这个世界中留下的痕迹。一个好的作品,不仅能够让你被看到、被理解,还能成为你与他人建立联系、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媒介。

创作作品的过程,是一次次更深刻认识自己的过程:你的核心能力是什么?你的兴趣和热情在哪里?你希望向世界传递什么价值?

成为一名创作者,打造一个能够稳定输出作品的系统,可以参考以下原则:选择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,保证每天的心流时间,重视基本功与品味,保护内在动机,持续有效地复盘。

长此以往,创作变成了你的习惯,创作成为了你的生活。

枝叶:工作之思

枝叶,随着季节变迁,有时繁茂、有时凋零。正如工作也只是成长中的一小部分,或得意,或失意。

工作是成为自己的修炼过程,但你不必为了它而伤害自己。

近年来,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,分工日益精细化,人被分割成碎片,愈发感觉到工作倦怠。比如与太多人打交道,容易感到情绪衰竭;工作中毫无人情味,把人当作工具使用;对工作感到无力,不认为自己的工作有价值。

如何对抗工作倦怠呢?好好照顾自己,改善工作情境。借助诗歌与幽默,缓解紧张和焦虑。

生命原本是一种具有自我生产能力的系统,生命本身朝气蓬勃,你可以选择自给自足,你可以选择自由自在。

自序的末尾写道「你的一生会遇到许多岔路口,而每一次选择,都会通往不同的未来。你会选择哪一条路?」。我选择探索美好,走上一条充满挑战与未知的路,你呢?

ChangeLog: 20241218 by 郑嘻嘻
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