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人生模式》之于我
那年夏天,24岁。初入社会,迷茫无助。
大概是深夜失眠的某一刻,我意识到,必须独自面对人生了。紧接着,“我是谁?我想要什么?我能做什么?”一连串的疑问冒出。
一向后知后觉的人生轨迹,注定从此改变。
我渴望自由,以为各种规则、框架都是对人的束缚,以为人应该打破一切限制才能获得自由。然而,框架之外的世界,更加无所适从,就好像孤身站在一片空荡荡的大地上。
机缘巧合,开始阅读阳老师的博客,才模糊意识到,人类需要框架、模式去理解这个世界,更确切地说是去建构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。那些有效的框架和模式,正是我们拥有的秘密武器。
模式有什么特点?它们足够简单但不单调,它们足够复杂但不混乱。
比如中国书法,白纸黑字,却蕴含着丰富的意象。
比如巴赫的乐谱,复杂但依然遵循特定模式,因此能够被理解。
1 我是谁?
「我该如何认识自己?我该如何认识世界?」一旦开始对自己发问,便无法停止。
阳老师在《人生模式》中提到,认知系统、情绪系统与动机系统构成了人类理解自身的三大核心模式。
学习三重心智模型、情绪建构论、自我决定论这三大最新理论,让我能够从更细致的层面观察自己。自我渐渐变成一些更立体的、更丰富的东西。
当我读到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》,才明白语言习惯竟如此重要。语言表达不知不觉影响着我的思维习惯。对世界万物进行命名-分类-变形,是认知的底层操作。
我开始关注人们话语背后的隐含前提,我发现很多人对事物的理解只是简单地采用二分法,我知道了人类有一些难以改变的、与生俱来的特质。
认知心理学家近年提出了「身体不是认知的外在,而是认知本身。」
语言和身体看起来是普通的日常,可它们却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考和行动。
阳老师曾提到「世界是物理世界、生物世界和心灵世界的交互。我们需要构建多重评价体系,防止单一身份。」承认世界是多维度的复杂,是认识它的起点,去了解一些复杂系统的知识,去学习如何面对不确定性,我开始认真地一点点认识这个世界。
2 我能做什么?
推开新世界的大门,我迫不及待地想改变现状,然而我面临的关键不是如何解决问题,而是「我的问题到底是什么?」
本质上,我们每天都在与物质世界、自我、他人、信息进行交互,产生问题、解决问题。过程中会一再复现某些特定结构,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模式。
行动模式、读写模式、人际模式是人类与世界交互的三大模式。
我制定新年计划,努力工作达成目标,锻炼新技能。我学习卡片写作,记录下一些有趣的文字和生活。我浏览经典书籍,尝试找到一些大问题和行之有效的案例。我和朋友们举杯畅聊,和家人们欢聚一堂。
时间一天天过去。
当我读到《改变: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》一书,我了解到一组新概念: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。第一序改变是发生在某一系统之内,而系统本身维持不变;第二序改变是发生时,改变了系统本身。
我似乎一直在第一序改变中挣扎着。
我问自己,「真正的重要问题是什么?」
那时的我,最需要解决职业发展的问题。综合评估现状和自身技能,我决定先换城市、再换行业,所以必须提升技能水平,以便顺利跳槽至新一线城市。
找到了核心的问题点,后续行动自然成形,一切行动围绕提升关键技能展开。
3 我想要什么?
大脑喜欢模式、喜欢惊奇、喜欢星辰大海。「我一生的故事,由我来书写。」
优秀作家擅长讲一个好故事,总能直击人心。作家笔下,有英雄之旅、爱恨情仇、喜剧悲剧、打怪升级、成长蜕变、冒险探索等各式各样的故事模式。
我想要写一个怎样的故事?或者说我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?
主线大概是一个小镇青年了解自我、探索世界的成长蜕变故事。我希望自己日有寸进,我想要热情地生活,我想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,我想要一生读好书,我想成就自己的事业,我想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。
年纪渐长,我多了一些自知和自信。同时,我有了更多疑惑、更多大问题等待解答。
接下来我会慢慢写,写给自己看,如果有人懂,自然是一件乐事。
4 假如…
我知道过去 24 年已无法重来,亦不必重来,但「假设一切重构,哪些模型和知识对我更重要?」
斯坦诺维奇曾道出一个残酷事实:
“知识精英独自享用了现代科学的成果。……留给普罗大众的都是出现在我们科学史之前的故事。……这是一种未来的科学唯物主义的场景。其中,社会经济层面的无产者被消灭殆尽,取代他们的将是知识层面的无产者。 在当今这个强科学主义时代,培养「科学思维」是一条必经之路。”
阳老师博览数十万本图书,经过 20 多年的思考与实践,融合了个人探索、科学研究、大师精髓,加上严格的品味,整理成一系列人生模式,为我指引了方向。在我的大脑中,播下了一些 21 世纪的思想种子,它们正在慢慢生长。
正如《建筑的永恒之道》写道:“每个地方的特征是由不断发生在那里的事件的模式所赋予的。”我想,人的特征也是由不断发生在人身上的模式所赋予的。 好的人生模式,能助力人生发展。
未来,我看不清她的模样,我只是满怀希望。
ChangeLog
- 初版:2019-09-23
- 修订于:2023-10-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