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要,一生读好书

三十岁以前,读了一些如何认识自我的书,在社会中摸索行动。虽尚未实现青年的四个大梦(人生价值、良师益友、终身志业、爱的追求),但也有幸积攒了一点点实践经验、遇见了诸多师友。

三十岁以后,脑袋里冒出的疑问越来越多,尝试去理解自我之外的现实世界。相较二十多岁的浅尝辄止,期待着更深度的链接,和更成熟的思考。

接下来,我该从何探索?或许,可以去经典的书籍中寻找答案,也可以在智者的思考中获得启示。

我一直相信,知识是力量、是财富、是自由。我想要,好书常伴。

31岁阅读的第一本好书,就是《聪明的阅读者》。

简单问题——>复杂系统

阅读,可以很简单,了解一个概念。解答一个疑问。

阅读,可以很复杂,读着读着,读遍天地人。

以前读书,只是翻开一本书,然后一字一句读下去。有时酣畅淋漓地读完,有时读罢前言就此搁置。

以前选书,常常是他人推荐、随机购入。不曾按照主题、按照学科批量买书。

现在,我变得贪婪了,我有了更多困惑,我想要读更多书。可是明显感到时间不够用,读书不够快。

《聪明的阅读者》帮助我迈过这个门槛,体验到了知性的快乐。它告诉我建设一个合适的阅读系统,才有可能既读得多、读得快,还读得好。

作者谈到关于阅读,人们存在很多错误认识。如,读书要从易到难、从头到尾、只读一本书、只读不写、追新等等。一个好的阅读系统,能够破除这些迷思,允许你更高效地阅读。

书中提出,由阅读者、文本、情境三者构成了阅读的系统模型。阅读者在读书时会受到生理机制、认知机制、学习机制的影响,面对不同类型的文本(信息型、叙事型、美感型)需要不同的阅读方式。在阅读的完整过程中,阅读者的心理情境会随着文本和自身不断切换变化。

阅读,原来是一件如此复杂又令人兴奋的事。

读什么?

“人何以为人”这个千古大问题,无数智者在探索答案,每个人也许都发出过类似的疑问。在本书的最后,作者提出了成年人通识教育的基本书,探讨十类与人生发展相关的大问题:

  1. 知识的知识
  2. 如何理解世界
  3. 如何理解历史
  4. 如何理解时代
  5. 如何理解社会
  6. 如何理解组织
  7. 如何理解家庭
  8. 如何理解人性
  9. 如何理解身体
  10. 如何理解信仰

这个信息结构太优美了,正好涵盖了我的许多困惑。例如,当我在思考人生意义,可以优先阅读第十部分:如何理解信仰。当我在思考亲密关系,可以优先阅读第七部分:如何理解家庭。

一座信息宝库,一堆人生参考书,摆在面前,为何不读?

何为读?

阅读时,启动了哪些生理和心理机能?这本书告诉我,阅读不只是在用眼睛看,还会启动语音系统默念、还会用上运动系统来写。由于中英文在大脑机制上的差异,如果想提升英文阅读理解能力,需要注重听说,而中文则需要注重书写。

在哪个空间、哪个时间阅读,则会影响我们对信息的加工痕迹。理解,是某个情境下的理解。

读过了不等于学会了,大脑爱偷懒、大脑容易欺骗自己。记忆的真实机制是存储越容易,提取越困难。

阅读时,我们在读哪些文本?本书提出了一个新的文本分类体系:信息型、叙事型、美感型。信息型文本侧重内容与逻辑,如论文。叙事型文本侧重故事序列结构,如小说。美感型文本侧重风格和感觉。如诗歌。

阅读者,在阅读什么,然后感受到了什么。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阅读系统。

如何读?

作者提出五种阅读技法:文本细读、抽样阅读、结构阅读、主题阅读、卡片大法。

小说故事类,适合安静坐着细细品味,那就让自己沉浸其中。

大部分书,从头读到尾太浪费时间,可以选取最重要的章节品读。

读书,本质上是在和作者对话。但有时我甚至没有能力与作者对话。怎么办呢?核心是要先了解作者,理解作者的认知方式。每个领域的主流认知方式不一样,比如哲学领域常用思想实验、数学统计学领域常用符号思考、心理学领域常用实验科学、计算机领域常用计算模拟。当你明白了作者是如何思考的,也许就能更懂他的文字。

既不能只读一本书,那就读一批书。寻找同类项、对比学习是人类十分擅长的思维方式,在一批书中畅游,多么有趣呀。

读完容易忘记、读完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。所以只读不写不行,还得用卡片大法记录心得。

写卡片,其实是在拆分记忆组块。一卡一事、带上时间线索,方便未来串联与回顾。

阅读的流程似乎就这些,不难吧。

阅读,这个公开的秘密武器。我越来越喜欢它了。

ChangeLog

  • 20231019 《聪明的阅读者》读书笔记 by郑嘻嘻

标签:

分类:

更新时间: